[打印本页][打印选项]
一顿特别的农家晚宴领略了绍兴风情
 清炒土鸡蛋,河里捉上来的新鲜河虾和鲫鱼,大灶里烧出来的喷香米饭,琥珀色的黄酒泛着馥郁的甘醇……昨天,东浦镇王家村王荣昌家里,一桌地道的绍兴农家菜欢迎30年前在绍兴为他们拍下照片的英国摄影师佘大维。
  照片中的几名学生一一现身,令佘大维惊喜不已。一场起源于30年前的奇妙缘分,在昨天得到了延续。佘大维直叹:此行无憾。
  30年前的学生和老师来了
  “看看,你还认识她吗?那个坐在第一条船里笑得最开心的就是她。”昨天下午,王荣昌现在供职的王家村一个培训学校里,42岁的郭珍骑着电动自行车出现在佘大维面前,王荣昌马上难掩激动地拉着佘大维到她面前。
  “是的,是她,哈哈。”佘大维一看照片和郭珍,就立即兴奋地大笑起来,“可不,你看那个明媚的笑容。”他指着照片里穿着绿衣服,坐在船的后端船弦上,面朝相机镜头,笑得最灿烂的一个女孩开心地说:“你的笑容一直这么漂亮。”
  42岁的郭珍身材瘦长,皮肤白晰,30年的岁月虽然让曾经的小女孩变成了母亲,但是盛开在她脸上的笑容却仿佛没有改变过。眉宇间的神情与照片上的女孩十分相似。
  “哈哈,我第一个找到的就是她,因为她在照片中的位置最明显了。”王荣昌也难掩自豪的神情,“照片中的学生大部分我都还记得,昨天晚上我一回家就开始找,找了几个现在在村子里的,一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定会来。”
  说话间,第二个学生也到了。剃着精干的平头短发,穿着格子衬衣的郭剑峰是当年穿着蓝布衫,挂着红领巾,坐在船的另一端的男孩。拿着照片,他连自己也不敢相信,这样一段奇妙的故事会发生在他身上。“这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早的一张彩色照片了,谢谢您。”郭剑峰紧紧握着佘大维的手。
  “我要看看那个外国摄影师。”人还没到,朱国香老师的声音就到了。王荣昌赶紧指着照片中坐在第一条船船头附近,身着米黄色布衫的女老师给佘大维看。
  “唉,当年我应该是25岁,刚刚教书没多久,真没想到,30年就这样过去了。”朱国香对身边的丈夫感慨,“真的要感谢佘大维,他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的岁月。”
  佘大维将上午加急印来的照片一一送到这些学生和老师的手里,大家握着照片,珍贵得像一件宝贝。
  佘大维似乎很有兴趣听这些“孩子”这些年来的生活与变化。“这30年他们生活好吗?有什么故事发生在他们的人生中?”大家围着他,三言两语地开讲,虽然语言不通,有时翻译也未能完全到位,但是佘大维不停地点头与微笑,显得很满足。当他听到郭剑峰说他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船有关时,他打趣地说:“怪不得呢,你这么喜欢船。”
  地道绍兴菜
  招待英国“大哥”
  昨晚6时左右,东浦镇王家村的几位村民吃完晚饭,三五成群地来到了王荣昌的家里。“我们也来看看那位外国朋友。”大家乐呵呵地说。佘大维要来的消息,早已经在一天前传遍整个村庄。
  此时的王荣昌家里,正忙着开饭。佘大维坐在圆桌边,被一大群人围着,左看右瞅,似乎对周围一切充满了好奇。“来来来,赶紧给我大哥泡杯茶。”虽然话不及哥哥王荣昌多,但一回生,二回熟,朴实的王荣兴一见到佘大维便喊上了“大哥”。
  兄弟俩给佘大维斟上了满满一碗黄酒,并把罗汉豆夹给他,佘大维放进嘴里嚼了几下便咽了下去。“No,No”,坐在他身边的谢关富师傅急了,“要吐皮。”看着佘大维没啥反应,谢关富马上夹了颗豆示范了一下,佘大维这才恍然大悟:“哦,明白,明白。”
  不知是否是刻意的安排,谢关富师傅昨天的出场显得很特别。吃饭前,一大群人拥着佘大维在村里河道上停着的一条废弃的石船前拍照,谢关富划着小船顺水而下,大家不约而同地大声叫:“你看佘大维,照片中的另一个船夫出现了。”佘大维显然对这样的场面很兴奋,拉着谢关富的手不停地笑。
  席间,大家不停地为佘大维夹菜,斟酒,虽然语言不通,但是佘大维明显感觉到大家的热情,不停地发出笑声。
  昨天,另一个“神秘嘉宾”也来到现场,他就是为本报提供王家兄弟线索的报料人赵先生。家住在东浦村的他听到佘大维要来,早早在家吃了饭就过来了。佘大维从座位上起身,紧紧拉着他的手,不停地说“谢谢”。
  此行无憾,我满足了
  “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,让我能够再次看到他们。”佘大维说,早在两天前,他根本没有想到,他能和照片中的那些人见面,一起吃饭,拍照。如果再过三四年,他应该不会再来了。在两天的接触中,记者也明显感觉到,他很容易疲劳。
  然而,昨天的佘大维兴致却是非常高昂。大清早,心里念着要去洗照片,6点半就起床了,骑着公共自行车满大街转。昨天下午,他还去了王家村附近的鲁迅小学城西分校给孩子们拍照片。操场上的孩子们围着他唱唱跳跳,他也显得特别开心。
  “这次绍兴行,让我终身难忘。我很满足,没有遗憾了。”佘大维说。